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15 点击次数:117
1922年9月的上海,天公不作美,连续几日都阴雨绵绵。此时,一位方面阔口,眼睛炯炯有神的男子从码头乘坐一辆法国籍邮轮,缓缓驶向大洋彼岸。
这个人就是闻名遐迩的川滇名将朱德。他此番离开祖国,前往万里之外的欧洲,就是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,一条与之终生奋斗的革命之路。1928年4月底,早已归国的朱德与陈毅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剩余部队,与毛泽东成功会师井冈山。朱毛、朱毛,一时风头无二。
1930年8月,朱德正式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,他一直是全军总司令与十大元帅之首。不同于光辉伟岸的毛泽东主席,朱老总的形象偏温和,如同一位能说知心话的长者。既如此,有人不禁产生疑问:这样一个温厚长者,如何能服众?并担任中国人民军队的总司令?然而,真实答案就是总司令只能是朱德。1886年12月,朱德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民家庭。1909年,23岁的朱德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,先后参加反清战争、护法战争。匆匆数年,朱德不仅立下赫赫战功,在川滇地区成为风云人物。当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,朱德毅然抛弃所有,前往德国柏林,见到青年周恩来。在对方的介绍下,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26年,朱德奉命回国参加北伐,成为八一南昌起义主要领导者之一。1927年10月,南昌起义结束后,朱德率领起义军余部抵达安远县天心圩。他在此地对军队进行了一场极具重要历史意义的“天心整军”。1928年4月底,朱德与毛泽东成功会师于井冈山,二人将部队合为一起,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。1934年,红军反“围剿”作战失利,毛泽东受到排挤,党和红军再一次面临生死存亡考验。朱德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一切正确主张。1935年初,朱德与周恩来、邓小平等同志,在遵义会议上帮助毛泽东确立在红军领导地位。随后数十载岁月,朱德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,还是八路军总指挥。
新中国成立后,朱德更是荣膺十大元帅之首。从朱德加入共产党之后的履历来看,论战功他的确没有刘伯承、林彪那么显赫;论文韬,似乎比之周总理还稍显不如。然而,毛泽东主席不止一次赞扬过朱德元帅:没有朱哪有毛?朱毛、朱毛,朱总是在先。毛主席的这番话可以进行拆解后再进行分析理解。首先,中国共产党与红军、八路军曾经数次站在悬崖边缘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。毛泽东与朱德多次力挽狂澜,拯救党和军队的命运,这同样是板上钉钉的事实。毛主席为何能赢得党内同志与人民的爱戴?因为他老人家屡屡在暴风骤雨的关键时刻,率领党和人民作出正确选择。朱德元帅同样如此。
无论是著名的“天心整军”,包括轰轰烈烈的南泥湾生产运动,以及抗日战争中指挥华北前线军队作战,朱德总是身先士卒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,朱德与毛泽东配合默契,且坚定立场,从来没有对革命产生过一丝灰心的情绪。倘若说刘伯承,林彪善于领兵打仗,那毛泽东与朱德就是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,需统揽全局,对此作出合理安排。正如朱德本人所说:“有些同志有个人英雄主义,觉得自己功劳很大,很了不起,要其他人迁就他。其实你的功劳从哪里来?还是靠党和群众的力量。仗战士们打得,他们英勇牺牲,就得把功劳挂在一个人头上,这怎么可能呢?”说到这里,为何总司令只能是朱德的答案已经摆在大家眼前。
不同时期的朱德作为毛泽东坚定支持者与维护者,各项工作与路线政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,为毛泽东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确立作出重大贡献。他本人的贡献为他在军队和党内以及人民群众中赢得崇高威望,同时赢得仅次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。正因如此,“七大”会议后,主席台正中央才会悬挂“朱毛”巨幅画像。朱德是最早与毛泽东并肩探索中国武装道路之人,他们创立的红军被称为“朱毛红军”。朱德对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,作出了巨大贡献。留学期间,朱德觉得革命要取得成功,必须要有人民的军队,还要有人民的支持,他立下要“终身为党服务,做军事运动”的志愿。
在中共“七大”闭幕式上,朱德还特意讲了军人与党的关系:“我们军事干部在各方面一定要无条件去服从党。我(指的是朱德本人)加入共产党的时候,就宣誓服从党。因为我是军人,应无条件地服从党,直到现在还是这样。现在这些军事干部都是党培养成的,我们每一个军事干部都一定要服从党”,“我们的军事干部离开了党,那他就一样也做不成,一样也做不了,一切问题要靠党”。朱德参加革命近70年,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,他在毕生奋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范,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因此,无论在党史、军史还是国史上,朱德都是仅次于毛泽东的当之无愧的领袖。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,能与毛泽东并驾齐驱的只有朱德。
俗话说得好—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若朱德乃泛泛之辈,身无寸功,人民怎么可能会发自肺腑地高喊“朱德总司令万岁”?朱老总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独立、民主、富强倾其所有,更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,作出卓越贡献。这样的历史功勋,难道还不能让他成为我们眼中爱戴的朱总司令吗?